321.出人头地
是认为有着和平的可能,才离家万里,来到彼此都陌生的国度,去祈求一个和平的未来。
“真情实景,最是动人。”
坐在上首处的萧衍长叹道:“脚酸舌卷,行役之苦,心肝断绝,思乡之情,然终不以此。献欷欲泣,故尔悲壮。今日诗会诸般佳作,却都不如前首《木兰辞》和这首《陇头歌辞》。”
皇帝定了性,谢举也附和着感慨:“吾等修习文韬武略,奔波周折,皆是为世道清平、百姓安定,诸位能安心在此吟诗作对,也是因为两国陛下的仁政,使得现在还算太平。一旦战乱再起,最苦的不是吾等,而是百姓……”
他用一种慈爱的目光看向祝英台:
“英台,你为何做此歌辞?”
以祝英台的政治修养,根本不是深思熟虑后才选的这一首,背它单纯是因为当时脑子里跳上来的就是这一首,可她不能这么回答。
所以她躬下身,肃容道:
“因为在下曾听闻过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家兴盛时候大兴土木,百姓肩负徭役,颠沛流离;国家跌宕时大起刀兵,百姓身负兵役,出生入死;
所有社会、文明、国家的发展规律都是兴衰交替,百姓才是最大的承受者,即使是后世,普通人依然要为历史发展进步承受代价,为此的回报是他们在当时时代的期许,或许就没有回报。
站在新旧舞台上的祝英台,要比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明白这个道理,也比任何人知道时代一旦跌宕,这些人都将是被历史车轮碾压过的尘埃。
也许也包括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坐与萧衍下首的太子为之动容,将这句话反复念诵记入心里。
“论诗才,两国不分伯仲……”
兰陵公主之父北海王做结道:
“论人品,这位祝小郎让我等汗颜。”
“若不是祝小郎点醒我们,险些忘了我们是要向魏国求和的。光记着争强好胜了,惭愧惭愧;若是这仗不必打起来,输了他们又怎地?”
一时间,梁国这边也纷纷清醒,感激地看向祝小郎。
当下,梁国人再也不肯“占便宜”了,纷纷谦虚着“这是你们北朝的题材我们只是借题发挥还是你们的诗词有气魄啊哈哈”之类的话,就连那首《木兰辞》也成了南梁拾人牙慧之作。
于是一时气氛大好,和乐融融,宾主尽欢。
在这种气氛下,太子萧统对祝英台越发器重起来,突然点起了她的名。
“英台……”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