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庆中兴

首页

第1632章 新法推行百事多(八)

载坖所认同的,翰林院这帮人,虽然有些时候缺乏经验,但是搞事情的能力是不小的,不管是当年左顺门外的杨继盛,还是硬刚张璁、严嵩的徐阶、赵贞吉,都是翰林官,这帮人在那个时候还是有些赤子之心的,所以经常被拿来当枪使,比科道还好用。

朱载坖也认同张居正的这个看法,原来的选拔翰林官的途径不必废除,只是要增加从现有官员们选拔翰林官的途径罢了。

张居正和张瀚向朱载坖提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资格问题,必须是进士出身,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朱载坖现在一直在推动三途并进,但是堂堂大明翰林院,总不可能真的弄个举人秀才进来吧,所以他们认为,还是必须要限定进士出身的才能够进入翰林院。

不过朱载坖增加了制科出身也可以进入翰林院,毕竟制科的含金量是远远高于科举,制科出身的人进入翰林院也是正常的事情。

然后就是其他资格的问题了,必须一任任满,也就是在中进士之后三年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翰林院的考选,这样所选拔到的人才才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最近三年的考绩必须在中上以上,也就是考绩优等才能够报名,然后就是禁止性条款,因为贪墨被处理过或者是有其他处分的官员一律不允许报名。

而翰林院的考选基本上沿用朝考的模式,但是要更加贴近行政,突出翰林院为国家储才得目的。

张居正直接指出了现在翰林院制度的不足:“陛下,今也止教诗文,更无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每每送行贺寿以为文、栽花种柳以为诗,群天下英才为此无谓之事,而乃为养相,远矣!”

张瀚也说道:“庶吉士,以唐诗正声文章正宗为日课,不知将来所以备顾问,赞机密者果用此糟粕否?”

朱载坖也认同张居正和张瀚的看法,现在翰林院最大的问题就是务虚,写诗作文,草拟诏书那是信手拈来,但是处理政务,他们就提不出来行之有效的建议。

再加上翰林院的这样迁转制度相对固定,庶吉士“散馆”后,成绩优者选任翰林,次者外转至科道官,除极少数的贬官罢黜以外,很少有人能调至地方,担任地方官员。在翰林院里面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选任庶吉士就意味着起点极高,升任高官的机会增大,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庶吉士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庶吉士便不思进取,惶惶渡日,虚名猎利,熬过规定学习年限后,坐等迁转,就在翰林院里面熬资历,主打的就是一个只要命够长,三品到我家。

所以朱载坖特地要求在重新制定和翰林院相关的制度时,不仅要修订考选制度,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